河東區太平街道辦事處有個八間屋村,這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小村莊。據村史記載,八間屋村從1962年至1997年前后長達35年間內,像當年迎接八路軍、擁軍支前一樣無私奉獻,先后拿出近千畝土地無償供部隊建立糧食、副食生產基地,解決了當年軍糧供應短缺的難題,為軍隊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35載風雨同行民擁軍、軍愛民的軍民魚水情深,將永遠成為八間屋村世代永流傳的文化記憶和引以為豪的村莊符號。 八間屋村的由來 相傳,八間屋原是一處洪荒之地,常年煙雨朦朧,沼澤遍布,草木茂盛,野果叢生,荒無人煙,北偎小嶺子,南依鴨蛋河。傳說有一神牛云游至此,見此處幽雅僻靜,湖泊草木甚多,便在此游蕩居住,渴飲沂河之水,餓食周圍草木,閑時臥于“小嶺子”高丘之上,翹首西望,悠閑自得。(故今“小嶺子”又有臥牛嶺之說)這就是現今最古老的“八間屋遺址”的故事。 除了神話傳說,百數年來,八間屋村世世代代還流傳著一個更“現代版”的村莊由來故事。傳說清道光年間,大張寨村的陳姓家族有一位排行老三的后生,因家境貧寒娶不上媳婦而負氣出走,落腳于此。當時這里荒無人煙,但地勢平整,有河溝穿過,鳥語花香,于是陳老三就決定棲身于此。他憋著一口氣搭棚安家,風餐露宿全力開荒種地,苦難和磨礪自不必說,好在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加之風調雨順,莊稼年年都有個好收成。一夜,忽聞遠處傳來女子的呼救聲,血性正旺一身功夫的陳老三毫不猶豫拿起魚叉,循聲而去,借著月光發現幾個歹人正對一對母女施暴。他大喝一聲沖上前去,奮不顧身與歹徒搏斗,幾個回合下來,歹人倉皇逃竄,母女二人化險為夷。 陳老三將母女接進草棚,端上熱茶熱飯款待,還讓出自己的窩棚供她們歇 陳老三將母女接進草棚,端上熱茶熱飯款待,還讓出自己的窩棚供她們歇息,自己則睡在外面的柴禾堆里。健壯、熱情、仗義的陳家老三不僅引起母親的留意,也贏得了姑娘的好感,一樁好姻緣由此而生。臨行前,丈母娘對未來女婿提出要求,就地蓋起幾間房屋,方可迎娶自家閨女。 陳老三爽快地答應了丈母娘的條件,第二天就返回老家,向父母及親朋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家人及親朋得知他回來的原由,自然熱切回應,一幫親戚朋友歡天喜地來幫他建房娶媳婦。上梁的木棒,壘墻的夯土、繕屋的茅草身邊腳下應有盡有,就地取材加上能工巧匠,沒用一月,陳老三就蓋起八間高大寬敞的房屋。房屋蓋好了,媳婦自然也娶進了屋,陳老三在這片”世外桃源”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時間不長,看到陳老三這里“宜居宜業”,老家有親朋好友也來搭棚蓋房定居下來,有親朋好友來做伴,有鄰有居有照應,老三自然愿意接納大家來居住。再后來,周邊十里八莊的一些散戶人家也相中此處,攜家帶眷投奔而來。由此,八間屋的人氣兒越聚越熱,一個自然村落逐漸成型,當年為迎娶新娘搭建而成的八間房屋,也在口語習慣里被叫成了村名。 軍民魚水情深 1961年秋天,幾位騎著戰馬的軍人沿著沂河東岸的土壩一路往北,一口氣走出50多里地,來到了沂河東岸當時臨沂縣太平區八間屋村的地界。帶隊的人叫秦志國,是當地駐軍6085部隊的一位連長。 當他們來到八間屋村頭兒,被下地干活兒的社員叫住了,他們請親人解放軍下馬來歇歇喝口水。 秦連長和戰友跳下馬,一邊端著老鄉遞過來的黑瓷碗喝水,一邊與社員聊起來:村里有多少戶人家,有多少畝地?然后用試探的口吻問道:你們村這么多耕地,種的過來嗎?我們在這里駐軍好嗎?當時的八間屋村四野寬闊,土地眾多,人口約500多人,既是周邊人口數得著的大村莊,也是土地數得著的大村莊。鄉親們聽說解放軍要來,都十分興奮,他們當即帶領秦連長找到當時的支部書記陳立玉。 陳立玉也是軍人出身,對秦連長的請求滿口答應,他代表全村父老表示,解決服從上級安排,熱烈歡迎解放軍來村里駐防搞生產。 當時,因國家正處于“三年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都在餓肚子,軍隊的糧食供應也嚴重不足。于是,各部隊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展開“學習南泥灣精神,開荒種田,自力更生、自給自足”運動。全軍部隊在現有條件下,團以上的單位很快都擁有了一個規?捎^的軍墾農場,一邊軍事訓練,一邊從事農副業生產,訓練、生產兩不誤。這在當時復雜困難的社會背景下,的確有著非,F實的意義。其實這也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人民軍隊初創時期就提倡生產自給,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更是作為軍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敵后根據地利用戰爭間隙,開荒種地和生產農副產品,豐碩的勞動果實,不但改善了部隊的生活,還大大地減輕了人們的負擔,并且還強有力地鍛煉和發展了人民武裝的力量。 經軍地雙方友好協商,很快達成了臨沂駐軍部隊在八間屋村駐軍開辦農場的決定。由此,八間屋村也成了沂蒙山區唯一一個長期留有駐軍的村莊! 1962年春,6085部隊部分官兵入住八間屋村。一個營的解放軍官兵騎著戰馬、拉著馬車拖著大炮,還有幾輛蘇式汽車,浩浩蕩蕩開進八間屋村,鄉親們也是敲鑼打鼓鞭炮齊鳴歡迎子弟兵進駐。一開始,因為沒搭建好營址,官兵們不得不暫住在村戶家里。營部設在社員孫振玉家中,參謀長王子華住在社員王敬剛老家,其他戰士分散到各農戶家中,每天出操訓練,給老百姓挑水,打掃房屋,閑時教村中年輕人認字,軍民親如一家。部隊官兵們分住在群眾家里,聽起來不方便,是給主人增添了麻煩。但實際情部隊官兵們分住在群眾家里,聽起來不方便,是給主人增添了麻煩。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解放軍駐在誰家,誰家光榮,駐在誰家,誰家受益,鄉親們都爭著搶著請解放軍住自己家來。 每天清晨,鄉親們還在熟睡中,戰士們已經輕手輕腳起床并悄無聲息出村操練了,等他們汗水淋漓返回來,房東揉著睡眼走出屋門準備燒火做飯,才發現院里院外已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水缸里已經清水滿滿,雜亂的擺放已經被收拾得井然有序…… 村里的孩子們喜歡解放軍叔叔,年輕的小伙兒喜歡與解放軍相處,老人們喜歡與解放軍嘮家常,一個不起眼的村莊,因為解放軍來了,村貌更整潔、風氣更清爽、六畜更興旺了,整個村莊轉眼間變得更美麗、更和諧了。 1964年左右,在前期拿出500畝土地無償送給部隊興建農場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八間屋村又無償奉獻500畝土地,供部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使用,部隊迅速建起了營房、炮兵基地、馬棚等軍用設施。大約在1964年一1965年期間,部隊在村民張風民老家處蓋草房8間,在村民陳孝真老家處建馬棚一座,在村民孫獻立老家處建伙房一處,在郭聿清老家處挖了一口甜水井,與全村人一起飲用。在緊張的訓練和生產勞動間隙,駐軍官兵各盡其能,教年輕人識字,幫社員干活兒,為村里修路打井,時時處處做表率,影響了孩子,也影響著大人。八間屋人忠厚善良,鄰里之間非常和睦。解放軍來了,家長里短的事情更為少見,都不好意思吵吵,怕被解放軍笑話。由于村里住著部隊,懶人也學的勤快了,小偷小摸兒不敢進村了,說那時的八間屋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點兒都不夸張。 每年的五六月間和秋天,一年兩季的麥子和稻子,遍地金黃,一眼望不到邊,處處呈現出一派豐收的繁忙景象。部隊所生產出的糧食,一部分交給了國家,一部分留作部隊自己補貼伙食,再加上在種田的同時也養了一些豬、雞和魚,還種植了各種蔬菜和蓮藕,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大大改善了官兵們的生活。生活好了,指戰員們農閑時練起兵來便格外的起勁。駐軍在八間屋建立農場、搭設軍營、開辟訓練場,還把一個高射機槍連移防至該村,隱蔽駐扎。1965年春末,從臺灣某空軍基地起飛的一架低空偵察機,借著夜色掩護,貼著海面飛到魯東南地區拍照偵查我軍事部署及設施情況,被駐扎在八間屋村的高射機槍連率先發現,當強烈的光柱直射機身,敵機飛行員大驚失色,倉皇逃離,飛至萊陽防空區,被當地部隊擊落…… 這事至今仍在八間屋村鄉親們中間傳為佳話。 戰斗英雄楊育才來到八間屋 1970年夏收時節,一輛當時農村十分罕見軍用吉普車揚著粉塵一路駛進八間屋村。車到村口兒,從車里走下一位部隊首長,他身材欣長、面色清癯,看上去四十多歲。這位首長就是駐扎在臨沂的9624部隊營長、著名抗美援朝戰斗英雄楊育才。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戰——金城戰役打響前夜,剛剛提拔為副排長的楊育才與10位戰友組成偵察分隊,換上美式打扮,以朝鮮人民軍偵察員為向導和翻譯,借著漆黑的夜色,插入敵人縱深,任務是要在總攻發起之前,弄清敵軍的前沿部署和野炮陣地方位,為后續跟進的戰斗部隊開路! 14日午夜,楊育才帶領小分隊沿著事先偵察好的地形迅疾行進。敵人的封鎖炮彈不斷在身邊爆炸,他們時而匍匐,時而躍進,翻過數道鐵絲網,以偵察員特有的機警敏捷,順利通過500米開闊地,插到敵人的380高地。通過對俘虜的審問,小分隊獲知了敵人當晚的口令,并靠著口令混過敵人崗哨,摸到了敵白虎團團部。拂曉時分,小分隊發起突襲。楊育才把小分隊分成三個小組分頭作戰,僅用13分鐘就搗毀了敵白虎團團部,擊斃機甲團團長以下97人,擒獲軍事科長、榴彈營副營長等19人,繳獲李承晚親自授予白虎團的“虎頭旗”以及大量戰利物資,超出預想地完成任務,為金城反擊戰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戰后,楊育才榮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并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授予一級國旗勛章和金星獎章。 20世紀60年代初,山東省京劇團根據楊育才事跡創作了著名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引起了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深切關注。接著,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以楊育才為原型的電影《奇襲白虎團》,在全國公映后曾引起巨大轟動。楊育才也因此成為全中國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 。 英雄來到八間屋的消息像長了翅膀,正在田間干活的社員們聞訊從四面涌過來,爭相一睹英雄的風采。村里的老書記撥開眾人來到楊營長跟前,激動地伸出雙手:“首長,歡迎您!” 望著眾人愛戴的眼神兒,楊育才心里也很激動,他恭恭敬敬地向大家敬了一個軍禮,然后拉著鄉親們的手,即席跟大家講了一番話:鄉親們好,農時不等人,大家千萬別為我來耽誤了夏收。我們部隊常年住在這里,給你們增添了許多麻煩,鄉親們待我們如同親人,給我們很多支持幫助,我代表部隊感謝鄉親們!說完,又連連給鄉親們鞠躬致謝。楊營長的親切話語,讓社員們頗為感動,不少人眼圈紅了…… 據村里當年親歷歡迎英雄楊育才現場的孫獻忠等老人回憶,當時任臨沂師部營長的楊育才應該是來營地指導三夏生產的,坐帆布篷的吉普車來村,經過老生產隊三隊場,下車親自和村民一起打麥子,歇息間隙,他和社員一起喝茶聊天,還與村民合影留念,可惜現在照片已經找不到了。時隔不久,正是繁忙的插秧季節,楊營長再次來到八間屋,并帶來了部隊官兵家屬,讓她們來體驗農村生產生活?吹洁l親們都在忙著插秧,楊育才脫下軍裝卷起褲腿就下田幫助插秧,發現有幾個青年男女插秧時手忙腳亂,不得要領,詢問后方知是城里來的下鄉知識青年,沒干過農活,隨找來指導員和有經驗的農民手把手教導,并鼓勵他們虛心向農民學習,盡快融入火熱的村村生活,在廣闊天地里經風雨、見世面,做紅色的革命事業接班人。收工后,楊育才又到村內走訪社員戶,來到曾經安置老營部的孫振玉家,正到了吃晚飯的時辰,孫振玉讓老伴做了一鍋“大米粥”款待楊營長,喝著香噴噴的大米粥,大口吃著卷著咸菜棒的煎餅,他贊不絕口。剛放下飯碗,一撥一撥的鄉親們都慕名來到孫振玉家與楊營長嘮嗑,當晚他就在孫振玉家住了下來。第二天一大早離開時,楊育才讓通訊員放下5斤糧票,以示感謝! 這次,楊育才一連在八間屋村住了多日,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和調研,他提出制定了成立部隊養殖場,建設永久性部隊營房,建設養殖種馬場等建議和方案,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和支持,并很快得以落實,使部隊住八間屋農場建設迅速上了一個新臺階,走在了全軍農場建設工作前列。 后來,又陸續有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9636部隊、9624部隊、54582部隊、54585部隊、54898部隊等,都曾先后派兵駐扎,駐軍在八間屋村建立農場、搭設軍營、開辟訓練場,一邊軍事訓練,一邊從事農副業生產,訓練、生產兩不誤。這在當時復雜困難的社會背景下,的確有著非凡的戰略意義。 從1962年到1997年的35年間,八間屋村的鄉親們送走又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親人解放軍,始終相處的像一家人,軍民魚水情深歷久彌新,譜寫出了一曲新時代沂蒙人民愛軍擁軍的新佳話。如今,得益于35年部隊駐軍遺留下的“青山綠水”,八間屋村的一種地域特有的珍優水稻品種“水牛皮”,因為水土沒遭污染,有幸保存到今天!皣鴮毤墶彼緦<以∑讲粌H相中了這個品種,也相中了八間屋村的環境地貌,2018年,袁隆平工作站已經入住八間屋村,要在這里為北方地區培植新的超級優質稻米品種。未來的八間屋村,不僅將大面積種植綠色環保的紫色小麥、晶色大米,還將把康養、軍民融合、美麗鄉村、智慧農業等綠色暢想一一付諸實施。八間屋村,又掀開了一幅嶄新的藍圖,八間屋的鄉親們將合力再造一個新時代的八間屋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