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臨沂市河東區前河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幾名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正在包水餃。不一會,熱氣騰騰的水餃出鍋了,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們吃著暖心水餃,被暖暖的溫情包圍著。當天,社區很多老年人還同時享受到了另一項志愿服務——“一剪美”義務理發活動!吧鐓^想得周到、做得周到,住在前河灣,我們很幸福!”前來理發的老人說。 河東區九曲街道前河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于2020年10月,是河東區建設的第一個以紅色沂蒙精神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近年來,該實踐站圍繞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這一主旨,突出“紅色文化”主題,面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廣泛開展“講評幫樂慶”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該實踐站按照“五有”要求,堅持黨的“紅心”思想引領,不斷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建設了紅樂匯、紅燭光、紅色故事講演室等6個紅色文化活動陣地,組建了“點亮紅星”志愿服務隊、“文明你我”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情暖夕陽”志愿服務隊、“一剪美”志愿服務隊4支特色隊伍,常態化開展“講評幫樂慶”文明實踐活動。黨員組成的“點亮紅星”志愿服務隊,負責居民日常業務辦理和文化思想理論政策的宣講;社區干部組成的“文明你我”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倡樹文明新風,為移風易俗提供義務服務;群眾志愿者組成的“情暖夕陽”志愿服務隊,“多帶一”結對幫扶高齡老人;專業協會志愿者組成的“一剪美”志愿服務隊,為社區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提供免費理發服務。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根據地有20萬人參軍,10萬人為國捐軀,120萬人支前,做軍鞋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救護傷病員6萬人……這每一個數字之下,都珍藏著無數血與淚的故事,正是這一個一個故事,鑄就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這是紅色劇目《海棠花紅》中的一段字幕。該劇講述了戰爭年代,前河灣老百姓用自己的嫁衣給新四軍做軍鞋的感人故事。前河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紅色故事講演室里,經常向居民播放這個劇目。 前河灣社區是新四軍最后一個軍部駐地和華東野戰軍的誕生地,紅色基因根植百姓心中。實踐站結合紅色歷史,凸顯紅色“悅心”主題,設置了“露天紅色影院”“紅色小喇叭”“紅色故事我來講”等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編演了《前河灣》《海棠花紅》等紅色劇目,紅色故事深入人心。你來講、我來講、大家講,人人都是紅色傳承人,賡續紅色血脈。 在實踐站的紅樂匯功能室,大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柳琴戲《紅嫂》《沂蒙頌》每月都會為群眾演出一次。該實踐站廣泛開展“暖心”活動,圍繞“五為”服務,針對群眾需求,開展“河風惠唱”理論宣講進社區、柳琴戲演出、“一剪美”義務理發、“健康生活我踐行,爭做美德河東人”等特色志愿服務活動,逐步形成“常態活動天天有、惠民活動周周有、節慶活動月月有、新春活動年年有”的文明實踐新格局。 |